光源的颜色特性色温和显色性怎么理解?色温和显色性是光源的两个颜色特性,其中色温用于描述光源的颜色,而显色性用于描述物体在光源下显现的颜色。本文对光源的颜色特性色温和显色性做了简要的介绍,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!

光源的颜色特性色温介绍:
物理学上有一种理想物体称为黑体,将其温度升高到绝对温度2000K左右,则有颇似烛光的红黄色光线发出;温度升高到2800K左右,发生的光线变成类似钨丝灯的金黄色;到3000K左右,光线略为转红,类似卤素灯的光色;在4000K左右,为白中带有微黄的光色,似白色日光灯管的光色;在 5000K时,呈现直射阳光的光色,与昼白色日光灯管的光色相类似;到6500K左右则为白中带有微蓝的光色,类似由天空中扩散到地面的昼光,也与昼光色日光灯管(Daylight)的光色相似。由于黑体发光时的光色随温度而异,此现象遂被应用为光源光色的辨认指标。通常只须在规格中注明色温为若干K,即可界定其光线的属性。
色温较低的光线,在冬天较富温暖感,但夏天也相对地带有温热感。在低照度下,色温较低的光线能使人的眼睛发挥较好的视觉。另一方面,色温较高的光源通常发光效率较高,可节省能源。较高的色温也与自然光的色温接近,适合与自然光混合使用。另外,若光源色调越暖,人眼分辨色温差的能力也越弱。
光源的颜色特性显色性介绍:
自然光线系由各种颜色的波长成份均匀混合而成。因此,能依照被照物体的表面颜色,将相应的光波成份适量反射至人眼。但多数人工光源并未能均匀含有各波长成份,例如水银灯与普通日光灯,红色光成份显着偏少,因此,无法在这种灯光下表现红色与肤色系的原有色彩。不同光源照射到物体上,显示出其与日光照射下不同的色彩效果,它可用光源的显色指数来评价,其数值通常用颁滨贰色彩响应表来测量。即国际照明学会(颁滨贰)以选定的14种颜色样本在某光源下是否能忠实显现,定出光源的综合显色评价指数搁补。若某光源的搁补等于100或在90以上,即属显色性优异;搁补在80至89者,演色性尚属良好;搁补在60至79者,显色性较差。
光源的显色质量由其光谱分布决定,尽管钨丝灯显色指数为100,但它的光谱分布倾向于红色偏多了一些,与自然光照射下相比,物体的红色与桔红色占的比例显得过强,但一般物体在白炽灯照射下的色彩平衡和谐调仍可被接受。由于气体放电灯的光谱能量分布不稳定,因此在它们的照射下,往往会造成物体表面的颜色失真。当物体和背景采用不同色彩的光束照明时,对比效果会更加显着。但是采用这方法时必须十分谨慎,以避免物体在光照下的色彩畸变。
扫一扫添加微信